內容簡介 為佛弟子指明了修學的道路。但是,佛弟子因為自己的資質、喜好的不同,往往有所偏向,于是形成不同類型的佛法,有重義理、重實踐等區(qū)別。但是,作為佛弟子來說,義理的探討是為了將佛陀所要開示的真實事理,充分、完整地表達出來,如 阿毗達摩 雖然著重于論證 法 的自性、定義、關系等,但是其本意仍然在于 諦理的現(xiàn)觀 ,最終歸于修證。那么,重修證的佛教,主要是從利益眾生的角度,重視佛法的適應性、實效性,所以對事相的分別比較少,如初期大乘經(jīng)典以 般若 、 三昧 、 解脫門 、 陀羅尼 、 菩提心 等作為中心,來表達從發(fā)趣、修行到證入的歷程。雖然存在著種種不同的側重,但都是佛法的根本,都是以義理知識與實踐經(jīng)驗相結合為中心。中國佛教其實已經(jīng)非常明顯地表明了這一點,如天臺智者大師的教觀并重,這是中國佛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本書是《寶慶講寺叢書》系列之一的《中國佛教哲學(中國佛教學者文集)》,內中具體收錄了:《出世之教與治世之道 試論儒佛兩家的根本分際》、《玄高從學佛陀跋陀羅的一樁公案》、《彌勒形象的定型與中國人的民族性格》等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