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fā)布信息網(wǎng)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創(chuàng)業(yè)投資 » 結構性理財產品信息披露差

結構性理財產品信息披露差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4-08-04 08:48  來源:和訊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19
? 銀行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問題一直飽受詬病,尤其是結構性理財產品,信息披露率更低。銀率網(wǎng)最近公布數(shù)據(jù)顯示,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到期信息披露率遠低于非結構性理財產品。
? ? 數(shù)據(jù)顯示,上半年在24家有到期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銀行中,僅11家銀行披露了部分產品的實際收益率,其中披露率排名前三的銀行分別是渤海銀行(95%)廣發(fā)銀行(72%)光大銀行(601818,股吧)(61%)。
? ? 在披露了實際收益率的11家銀行中,平均實際收益率最高的是法興銀行,為6.97%,但是法興銀行披露實際收益率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僅兩款。其次為泉州銀行,發(fā)行了五款結構性理財產品,披露了兩款產品的到期實際收益,平均實際收益為6.3%。平均實際收益率排名靠后的是光大銀行、廣發(fā)銀行以及招商銀行(600036,股吧)。其中,招商銀行到期信息披露率最低,僅為11%,披露的六款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實際收益率為3.89%。廣發(fā)銀行到期信息披露率為72%,披露的41款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實際收益率為3.65%。
? ?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結構性理財產品的不確定性明顯大于非結構性理財產品,但與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實際收益率相比,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實際收益率還不如前者。2014年上半年,到期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實際收益率遠高于5%,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實際收益并未達到5%。
? ? 銀率網(wǎng)分析師認為,目前在非理性的市場環(huán)境下,銀行為了自保聲譽,對實際收益率表現(xiàn)較好的產品公開披露,實際收益率表現(xiàn)較差的產品則不披露。
? ? 業(yè)內人士提醒,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取決于掛鉤標的表現(xiàn),但這類產品能夠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相對較低;而且收益波動幅度較大,所以投資者不要輕信“口頭承諾”,一定要仔細閱讀理財產品說明書,最好能根據(jù)產品的標的估算預期收益率達到的概率,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來決定是否購買。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