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泥硯澄泥硯是什么:以沉淀的黃河漬泥為原料燒煉而成的硯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制。澄泥硯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過程及時間不同,可以是多種顏色,有的一硯多色,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半起胎、立體、過通等品種硯體形有圓、橢圓、半圓、正方、長方、隨意形的。雕式有號、耳瓶、二龜坐浪、海獸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閣瓦等立體硯。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樹花卉、走獸飛禽;又有犀牛望月、臺山白塔、嫦娥奔月等。這些雕硯刀筆凝練,技藝精湛,狀物摹態(tài),形象畢肖,靈通活脫,逗人情思。置于桌畔案頭,既是文房中實用的四寶之一,又是供觀賞的藝術珍品,產(chǎn)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制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后 令其干,人黃丹團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 然后再用黑蠟、米醋相參蒸多次。如此繁復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制作工藝繁復而產(chǎn)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jīng)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澄泥硯的歷史:澄泥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是中華民族五千年黃河文明的藝術結晶,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它的制作工藝可追溯到漢,興于唐而盛于宋,明代達到爐火純青。從中唐起,歷代皆為貢品。歷代文人學士奉為案上珍品。蘇東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鐘。清代乾隆皇帝對此尤為酷愛,御筆賦詩,并編入《四庫全書 西青硯譜》。 澄泥硯的價值:文化價值:在四大名硯中,惟澄泥為陶制品,且以古樸的造型、細膩的紋理,以及質堅不燥、滑而不膩、溫潤如玉、色澤多變、歷寒不冰的優(yōu)質品質,受到廣大文人雅士的一致推崇。 品硯如品友 ,文人墨客無不得之為寶。 收藏價值:一方硯中,體現(xiàn)出文物與考古、繪畫、雕塑、書法、篆刻、設計、色彩、詩詞等多方面知識的綜合。歷史上有不少的收藏家和制硯名工巧匠,在硯的制作、收藏、考證、玩賞中,留下不少硯的史、箋、譜、錄以及以硯為內(nèi)容的書法、繪畫、詩、詞、歌、賦,和專門研究硯石的硯石學,形成了專門的硯文化。實用價值。澄泥硯是傳統(tǒng)書畫中必備的研墨之器,是重要的文房器具之一。它雕琢細致,紋理稠密細膩,發(fā)墨如油,墨汁不干制作工藝 澄泥硯由于使用經(jīng)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因此澄泥硯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而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fā)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的特點,因此前人多有贊譽。澄泥硯由于原料來源不同、燒制時間不同,具有鱔魚黃、蟹殼青、綠豆砂、玫瑰紫等不同顏色。澄泥硯一般注重圖案,講究造型,器物線條凝練,狀物摹態(tài),形象畢肖,靈通活脫,逗人情思。置于桌畔案頭,既是文房中實用的四寶之一,又是供觀賞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