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fā)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IT互聯(lián)網 » 現在的互聯(lián)網有沒有泡沫?

現在的互聯(lián)網有沒有泡沫?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4-03-18 10:05  瀏覽次數:11
  鑒于 2000 年代初那場嚴重的網絡泡沫破滅引發(fā)的后果,在技術界泡沫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那么現在究竟有沒有泡沫?
 
  LinkedIn 創(chuàng)始人 Reid Hoffman認為,從 2013 年一筆筆驚人的估值和紛紛涌入的資本來看,你完全可以說這是個泡沫。但是他認為那只是少數公司如此,很多初創(chuàng)企業(yè)甚至連下一輪融資在哪里都不知道—也就是說,他認為泡沫只是局部的。CB Insights 的數據也支持他的看法,巨額退出只是一小部分,2013 年退出規(guī)模超過 10 億美元的交易僅占 1%。,在所有的并購及 IPO 中,有 45% 的交易額不到 5000 萬美元。
  而 Marc Andreessen 則更加樂觀。盡管現階段有很大一部分資本都流入到軟件公司,他也并不認為這是泡沫。所謂泡沫,是指到了連的士司機、修鞋匠以及每一位媽媽都在追捧自己并不知情的該領域股票時才算泡沫。Andreessen 認為現在遠未到那個地步。Andreessen 批駁了將目前處境與 90 年代相提并論的說法,其理由是現在的創(chuàng)業(yè)成本要比那時候低得多,局限性小得多,市場規(guī)模大得多,所以成長空間要大得多。的確,云計算令創(chuàng)業(yè)的基礎設施成本大為降低,初創(chuàng)企業(yè)無需購買昂貴的服務器、網絡及存儲資源即可擁有 web 規(guī)模級的能力;互聯(lián)網、尤其是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普及減少了其局限性;而社交網絡的普及則可讓初創(chuàng)企業(yè)直面一個數十億規(guī)模的客戶群。
 
  Fred Wilson 則從經濟和全球環(huán)境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其分析基礎是利率。
 
  利率或收益率 = 年收入 / 收購價
 
  自金融危機以來,發(fā)達國家為了渡過危機、刺激投資,基本上維持了接近于 0 的利率,這種做法雖然不是特別有效但還是起到一點作用。而后果就是低息貸款涌入市場,令錢不值錢。
 
  Wilson 用 40 年間 30 年期的美國國債收益率圖來說明目前的環(huán)境:

從中可以看出,最近幾年一直在 5% 以下,這是一個非常低的利率。把利率接近 0 套用到上面的公式就意味著收購價近乎無窮,雖然實際情況并未發(fā)生,但是很多公司的估值的確非常的高,Wilson 認為這是因為投資者的錢投到其他地方都拿不到得體的回報。如果利率恢復到 1990 年代的 6-8% 左右,情況就會很不一樣。
 
  低利率還會導致資產價值 / 收入的非線性。一般來說這個比是線性的。比方說如果收入年增長率為 20% 的資產價值 / 收入比為 X,那么收入年增長率為 40% 是資產價值 / 收入比則一般會是 2X。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如果收入增長率能更高,如到 50%-100% 且能持續(xù)數年的話,資產價值 / 收入之比就會高很多,更多呈現出一種指數式的增長,甚至高得令人大跌眼鏡,比方說 Facebook 190 億美元收購Whatsapp。Wilson 認為那是因為投資者對回報太充滿渴望了,以至于愿意為收入能夠快速增長的公司付更多的錢。
 
  而這種高估值的結束取決于何時全球經濟恢復快速增長,因為那會吸收掉過剩的流動性,并讓政策制定者緊縮銀根。但在此之前,他相信高科技企業(yè)仍然會創(chuàng)造出令人瞠目結舌的 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這些企業(yè)反過來又會利用其高價股票以令人瞠目結舌的價格去收購其他高增長的技術公司—就像 Facebook 干的事情一樣。
 
  Wilson 最后說,如果全球經濟持續(xù)走弱、利率不高的話,對于 VC 和初創(chuàng)企業(yè)來說好日子就還在。至于這是不是泡沫?顯然作為投資人的他不會承認。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